引言
1862亿元债务违约、344宗未决诉讼、196.5亿元半年亏损,这家曾经的中国房地产巨头如今正站在悬崖边上挣扎求存。2025年8月29日,碧桂园(02007.HK)交出了一份令人触目惊心的中期业绩报告。725.7亿元的总收入同比下滑28.9%,净亏损高达196.5亿元,其中归属股东净亏损为190.8亿元。这些数字背后,是总债务中1861.84亿元已发生违约或交叉违约的残酷现实。截至2025年6月底,碧桂园合并范围内逾期债务已达1419.78亿元,另有442.05亿元债务因触发交叉违约条款而可能被债权人要求提前还款。
 
                    一、业绩滑坡,深陷亏损泥潭
中报里,碧桂园将亏损归咎于两大因素:房地产开发项目结算规模明显下降且毛利率处于低位,以及资产减值增加。曾经作为公司支柱业务的房地产开发收入仅700.28亿元,同比下降29.1%;科技建筑收入14.66亿元,同比下降40.5%。唯一亮点是物业投资及酒店经营等分部对外收入,同比上升33%至10.76亿元。然而,这对于整体业绩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销售端持续萎靡。上半年,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约167.5亿元,权益合同销售面积205万平方米,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5.57%、22.64%。这个曾经连续六年蝉联中国房企“销冠”的企业,如今销售规模已大幅萎缩。
 
                    二、债务压顶,违约诉讼齐袭
碧桂园的债务问题令人震惊。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借贷金额约为2545.83亿元,其中银行及其他借款1555.1亿元,优先票据745.7亿元,公司债券177.23亿元,可换股债券67.8亿元。更为严峻的是,公司总负债中约2220亿元为合同负债,涉及已预售但未确认收入的房款,不涉及现金偿还,并于房屋交付后即可结转收入。减去相应数额,现存总负债约为6634.1亿元。
诉讼纠纷如潮水般涌来。截至2025年6月底,碧桂园合并范围内涉及金额5000万元以上的未决诉讼、仲裁案件高达344宗,涉及金额约464亿元。
三、资金枯竭,短期偿债能力堪忧
碧桂园的现金流状况极其严峻。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总现金余额240.62亿元,其中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62.82亿元,受限制现金约为177.8亿元。相比之下,公司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高达2223.54亿元。现金与短债间存在巨大资金缺口,公司面临巨大的短期偿债压力。
碧桂园控股作为境内主要发债主体,货币资金余额中受限部分占比高达92.83%,受限资产规模为1042.38亿元,占2024年末净资产的123.48%。
四、碧桂园暴雷,上下游供应商最惨
碧桂园的困境正在向供应链蔓延。尽管碧桂园服务集团试图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母公司的危机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影响。2025年6月,碧桂园服务集团在合作伙伴大会上强调“阳光合作与供应链升级”,执行总裁黄鹏表示:“供应商是集团产品力和运营力的核心支撑,更是集团开拓市场、推陈出新和未来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然而,随着母公司债务逾期和诉讼增加,供应商付款账期可能会被拉长,甚至出现无法对付的情形。
五、自救之路,前景几何?
碧桂园的自救计划包括保交房、稳资债、保经营三大战略。公司希望通过债务重组、资产优化、业务调整等一系列举措,艰难寻求转机。
碧桂园将希望寄托于境外债务重组。截至2025年8月18日,持有现有公开票据本金总额77%的持有人已加入重组协议。公司有信心在2025年内完成境外债务的整体重组工作。纳入境外大重组范围的外部有息债务本息约160亿美元,股东贷款本息约12亿美元,合计约172亿美元。重组方案显示,在五种选项足额认购的情况下,碧桂园有望降低有息负债规模约117亿美元(约840亿元人民币),并预计可增加净资产约人民币700亿元。重组后债务融资成本预计将下降至1%-2.5%,债务期限最长可延至11年,并设置实物付息选项,将极大缓解利息支出对现金流的压力。
但总体上市场还没见底,房企的生存环境还在进一步恶化,自救难度在不断增加,能及早从这条大船上抽身保全既得利益才是上上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