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危机:留给债权人的时间不多了
 
 
 

引言

6月10日晚间,万科A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6月10日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首次出售了A股库存股220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18%,减持所得资金总额为1.46亿元,成交均价为6.63元/股。 这是万科A首次出售A股库存股。信融君通过自研智能体查询:上述库存股来源于万科2022年3月30日通过的《关于回购公司部分A股股份的议案》。

回购结果显示:公司以集中竞价方式共计回购公司A股7296万股,占目前公司总股本(含回购的股份数)的0.61%,成交总金额12.92亿元,据此计算,彼时成交均价为17.70元/股。 这意味着,若仅以交易价格来测算,万科A本次出售A股库存股的价格只有当初回购时的37%,总价不到当初回购时的“零头”。彼时万科A回购出于“维护公司价值及股东权益”,而此时“割肉”或是情非得已。这一"断腕求生"之举揭示了公司流动性危机的深度与急迫性。万科A面临流动性危机已是事实。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标杆企业万科集团正面临创立四十年来最严峻的生存考验。

一、财务悬崖:从标杆到警示

2024年,万科预计归母净利润亏损450亿元,较2023年盈利121.6亿元出现惊天逆转。这一巨额亏损不仅创下万科成立以来的最高纪录,也远超市场预期,甚至超过了中金公司此前预测的250亿元亏损额。如此规模的亏损在房地产行业调整期中也属罕见,标志着万科已从昔日的"行业优等生"沦为挣扎求存的"危机企业"。

信融君自研智能体查询显示:万科核心业务毛利率从15.23%暴跌至6.8%,资产减值损失达42亿元。降幅超过一半。这一"高成本、低售价"的双杀局面主要源于2022年前高价获取的土地项目进入结算期,而市场销售价格却持续走低。更严峻的是,万科被迫计提了42亿元的资产减值损失,包括21亿元的存货跌价准备和21亿元的信用减值准备,反映出项目去化困难和合作方暴雷带来的连锁反应。总之,万科2024年财报呈现的是一场全面财务危机:盈利能力崩溃、流动性枯竭、销售萎靡、资产质量恶化。这种多维度财务指标的同步恶化并非短期波动所能解释,而是公司经营模式遭遇了根本性挑战。

二、债务倒计时:1329亿元的生死线

万科3658.7亿元有息负债中,36.3%将于一年内到期。2025年需兑付境内公开债191亿元及4.2亿美元境外债。非标债务压力更为严峻,信托等融资工具到期规模估计200-300亿元。信用评级下调风险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一旦触发将引发融资成本飙升、债务加速到期的连锁反应。

债务危机的连锁反应风险不容忽视。万科作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标杆企业,其债务违约将产生远超企业个体的系统性影响。一方面,万科在全国有大量在建项目,债务违约可能导致项目停工、延期交付,直接影响购房者权益;另一方面,万科上下游关联企业数以千计,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供应链上的"三角债"危机。更为关键的是,万科若违约将进一步打击本已脆弱的房地产行业信心,加剧金融机构对房企的"惜贷"情绪,形成行业恶性循环。

 

三、自救困局:输血与失血的博弈

深铁集团作为万科第一大股东,2025年已提供近150亿元借款支持。万科通过资产处置回笼资金259亿元,但优质资产越卖越少。本次6.63元/股的"割肉"减持,折射出流动性的极度紧张。REITs发行、业务聚焦等转型举措远水难解近渴。

面对债务压力,万科的自救能力正在迅速消耗。传统上,房企应对债务压力的"三板斧"——销售回款、资产处置和再融资——在万科身上均遭遇挑战。销售端持续萎缩,2025年前5月销售额仅570.4亿元1,同比大幅下滑;资产处置虽已回收259亿元,但多为折价出售,且优质资产越卖越少;再融资方面,尽管有深铁集团支持,但市场对房企风险厌恶情绪高涨,新增融资难度极大。万科在公告中坦承:"为有效化解风险,切实保护购房人、债权人、投资人的利益,董事会决定充实本集团经营管理力量",这一表述实际上公开承认了公司面临严重的流动性危机。

 

四、行业寒冬:系统性风险的缩影

信融君通过自研智能体查询:Top100房企2024年销售额同比下降30%,万科35%的降幅甚至跑输行业。房价下跌预期固化,"以价换量"策略失效。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持续走低,信用债市场对房企几近关闭。资产估值螺旋式下降,形成"越卖越亏"的恶性循环。与融创、碧桂园等已暴雷房企相比,万科的处境既有相似也有不同。相似之处在于都面临销售下滑、融资困难和债务压顶的挑战;不同之处在于万科获得了更为强有力的股东支持,且债务结构相对规范透明。然而,行业下行周期中,这种差异性能否足以救活万科有待商榷。

五、债权人抉择:抢跑的时间窗口正在关闭

不久前万科创始人王石坦言"经营管理出了大问题",同时强调"大股东介入及时必要"。但行业基本面持续恶化,万科销售失血速度远超自救能力。留给其债权人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债务压力的倒计时已经启动,万科与债权人的博弈可能很快进入摊牌阶段。万科的风险敞口正在扩大,而债权人的风险正在累积。有了之前融创、恒大“大也能倒”的先例,万科的债权人需要清醒认识到:传统的"以时间换空间"策略已不再适用,更积极的债权兑付方案需要马上提上日程。

在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债权人需要清醒认识到:当系统性风险来临,再强大的个体也难以独善其身,充分整合化债纾困专业机构优势,努力抢跑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