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近日,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2025年1-4月房地产数据再次印证了行业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信融大数据显示:一季度体感普遍觉得小阳春行情、且部分指标降幅有所收窄,但房地产整体数据如:开发投资、销售面积、新开工面积等关键数据仍呈两位数下滑,特别是4月单月商品房销售额环比暴跌40%,同比也有所下降,反映出市场信心依然脆弱。与此同时,房地产行业正经历着从"高杠杆、高周转"传统模式向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的艰难转型,纾困政策频出但效果尚未充分显现。
一、市场表现:结构性下行与弱复苏迹象并存
2025年1-4月核心指标呈现"供给端深度收缩+需求侧修复乏力"双重特征:
开发投资承压: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滑10.3%(住宅-9.6%),施工/新开工/竣工面积分别下降9.7%、23.8%、16.9%,反映开发商资本开支意愿降至历史冰点。
销售端负向循环:商品房销售额同比-3.2%(4月单月环比-40%),住宅销售额降幅收窄至-1.9%,但价格-销量螺旋式下跌效应显著。
边际改善信号:销售面积降幅环比收窄0.2pct,暗示部分城市进入"L型筑底"阶段,但复苏动能仍受制于居民资产负债表修复迟滞。
二、库存危机:供需失衡下的流动性陷阱
显性库存高企:商品房待售面积7.8亿㎡(住宅占比53.4%),广义库存达16.9亿㎡,去化周期延长至25.3个月,远超12-18个月的合理阈值。
资金黑洞效应:完全消化库存需约8万亿增量资金,在现行"抵押品价值衰减-信贷收缩"机制下,形成对M2的持续虹吸。
空间错配难题:三四线城市库存占比超60%,与人口流动趋势背离,部分项目已沦为"沉没成本"载体。
三、房企流动性危机:资产负债表衰退与风险外溢
现金流恶性循环:销售回款萎缩→表外负债显性化→信用评级下调→融资成本飙升,典型"明斯基时刻"预警特征显现。
行业风险传染链:房企违约率上升→建筑业失业率攀升→地方财政土地出让收入缺口扩大→城投平台债务压力加剧,形成"负反馈循环"。
资不抵债扩散:据BIS测算,房企平均杠杆率仍达72.5%,部分企业已进入"技术性破产"状态。
四、政策纾困:多维干预框架与机制性缺陷
当前政策组合拳呈现"需求端刺激+供给端保交楼"双轨特征:
货币政策:定向降息+住房贷款展期,但受制于商业银行风险偏好下移(Risk-off),传导效率不足。
财政工具:专项纾困基金+税收减免,但地方政府财政空间受限。
结构性短板:供应链金融(SCF)支持缺位,上游建材、总包等环节应收账款逾期率超45%,形成"产业链信用冻结"(Supply Chain Credit Freeze)。
五、转型路径创新:从债务驱动到运营驱动的价值重构
面对房地产行业持续深度的调整,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主体正形成政策合力,通过多元化纾困措施稳定市场。2025年4月底的政治局会议将楼市表述从去年9月的"止跌回稳"调整为"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反映出政策层对行业现状的清醒认识与维稳决心。这种政策导向已转化为一系列具体行动,从地方政府专项纾困基金到金融机构特殊再贷款工具,从"保交楼"专项借款到问题房企债务重组,形成了多层次的风险化解体系。
但当前这种化债纾困路径往往只关注了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市场端的销售回款等几个方面的因素。但忽略了过往支撑整个产业运转的供应链供应商的生存状况。房企过往上下游供应链端的化债纾困被大家忽略了,而这也是整个行业恢复正常最大的堵点、卡点。过往房企上下游供应商比如瓷砖、家电、钢材、水泥甚至总包方等在这一轮调整之中都深受其害。但为此发声的声音最小甚至没有。这些供应商很多可能已经倒闭或者濒临倒闭,急续化债纾困为其赢得生存延续的机会。信融基石就是定位为民间化债,专注把这一堵点、卡点解决掉。以运营的思维主导化债纾困商业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