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房销售加速落地对行业化债纾困的影响分析

引言

近期有关全国推行现房销售的消息甚嚣尘上,引发全行业广泛关注。虽然中央层面的相关方案并未公开披露,在“因城施策”背景下的地方试点方兴未艾。因此,现房销售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新事物,现房销售模式的探索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已有多年历程,最早可追溯至2014年上海黄浦区的一宗地块首次明确要求“建成房屋须以全装修现房销售”,此后在历轮楼市过热调控措施中,多地都在土地出让环节设置现房销售条件,将这一模式作为土地出让的特殊要求。

 

一、政策演进:从被动调控到主动供给侧改革

现房销售政策经历了从地方性试点(如2014年上海黄浦区)到中央顶层设计的演进过程。2023年住建部提出“有条件推进现房销售”,2024年进一步明确“有力有序推行现房销售”,标志着行业从高周转、高杠杆的预售模式向高质量、低风险的现房模式转型。这一政策调整契合“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的构建逻辑,旨在通过供给端改革优化市场结构,降低系统性金融风险。

 

二、现房销售对债务风险化解的直接影响

降低信用风险,改善资产质量:现房销售通过“所见即所得”的交易模式,彻底规避了项目烂尾风险,减少因交付违约导致的表外负债显性化问题。海南试点数据显示,现房销售后新房投诉量下降67%,头部房企市场份额提升至75%,行业集中度提高,信用利差收窄,市场风险溢价(Risk Premium)降低。

优化企业资本结构,推动债务重组:现房销售要求房企依赖长期资金而非预售回款支撑开发,倒逼企业调整资本结构,减少短债长投现象。具备AAA级信用评级的头部房企可通过REITs、CMBS等结构化融资工具优化负债,而中小房企可能面临流动性挤兑,加速行业供给侧出清,形成“马太效应”。

增强金融机构风险偏好,改善融资环境:现房销售项目的资产透明度更高,抵押物价值稳定,银行等金融机构更倾向于提供项目开发贷或并购贷支持。云南、河南等地对现房项目提供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浮、贷款期限延长等政策,降低房企加权平均资本成本(WACC),缓解债务展期压力。

 

三、潜在挑战与政策协同需求

流动性风险加剧,需创新金融工具:现房销售拉长开发周期至3-5年,房企经营性现金流(OCF)回款滞后,可能触发债务违约。建议试点“开发贷+竣工贷”组合融资,或探索现房预售(主体竣工后销售)模式,平衡流动性管理与风险控制。

土地财政承压,需优化供地机制:现房销售下房企拿地意愿降低,2025年前4月全国土地成交同比降13%,地方政府需调整土地出让条件(如分期缴纳土地款、降低保证金比例),并探索“土地出让+保障房配建”模式,稳定财政收支。

区域市场分化,需差异化政策工具箱:核心城市(一线及强二线):可试点“部分现房销售”,结合城市更新(Urban Renewal)优化供应结构。高库存城市(三四线):推行“现房+去库存”组合政策,如“以旧换新”、货币化安置,避免债务风险向城投平台(LGFV)传导。

 

四、政策建议:构建“现房销售+债务化解”协同框架

分阶段实施:核心城市先行试点,高库存城市设置政策过渡期(如现房与期房并行)。

融资支持:扩大“白名单”覆盖范围,对现房项目提供优先信贷支持,试点“资产支持证券(ABS)”置换高息债务。

监管优化:完善预售资金监管,探索“现房销售+ESG评级”挂钩机制,提升市场信心

 

结论:现房销售是行业“去金融化”的关键路径

现房销售不仅是销售模式变革,更是房地产行业“去杠杆、防风险”的核心举措。短期内可能加剧部分房企的流动性压力,但长期看将通过提升市场透明度、优化资本结构,系统性降低行业信用风险。政策落地需结合金融创新、土地改革、债务重组等多维度协同,最终实现“稳预期、防风险、促转型”的政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