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专栏:信融解读17号住建等五部委发布会表态

10月17日上午,国新办举办新闻发布会,住建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央行、金监总局等五部委介绍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关情况。

全程看下来,总结起来就是“4个取消、4个降低、2个增加”:

4个取消: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

4个降低:降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降低首付比例;降低存量贷款利率;降低“卖旧买新”换购住房税费负担。

2个增加:增加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白名单”信贷规模增加到4万亿。

本文信融君带您具体解读这几个新政的影响:

一、“四个取消”赋权取消限购、限售、限价、普宅标准,考虑虹吸效应一线调控或保持现有松紧度

四个取消,就是充分赋予城市政府调控自主权,城市政府要因城施策,调整或取消各类购房的限制性措施。主要包括取消限购、取消限售、取消限价、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标准。此外,针对大城市放开限制性购房政策是否会产生虹吸效应的问题,部长也提到,从规律上看,“虹吸效应”是世界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普遍现象。从影响上看,“虹吸效应”有利有弊,在不同城市和城市的不同发展阶段,“虹吸效应”会产生不同影响。在城镇化进程中,中国政府注重引导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房地产市场因城施策,也是防止房地产领域“虹吸效应”负面作用的一种制度安排。虹吸效应也是之前信融君多次提到的市场分化差异,经过前期普遍估值修复之后,后期市场能走多远、多高还是考验各个城市、板块的内功修炼。

信融君监测到,9月政治局会议召开以来,地方调控政策加速松绑,9月26日到10月16日,共有70个城市出台81次放松性政策,广州、天津全面取消限购,北京、上海、深圳分区优化限购政策,厦门、深圳等取消限售,深圳、无锡、杭州等取消新房限价。

二、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货币化安置,有望打破目前市场的沉闷带动近1亿平住宅销售

会上住建部部长倪虹表示,房地产政策组合拳的两个增加,其一就是要增加城中村改造规模。今年增加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并提供五方面支持。在前期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基础上,再新增100万套,并通过货币化方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重点支持地级以上城市。二是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可以给予专项借款。三是允许地方发行政府专项债。四是给予税费优惠。五是商业银行根据项目评估还可以发放商业贷款。

但获得政策支持的项目需具备两点条件,第一,群众改造意愿强烈、安全隐患比较突出的。第二,项目的两个方案要比较成熟,一个是征收安置方案要做得扎实,能够确保征收工作顺利推进,另一个是资金大平衡方案能够做到项目总体平衡,避免新增地方债务风险。

信融君认为:新增100万套城中村改造,并实行货币化补贴,可以释放出规模可观的增量购房需求,有助于存量住房消化。专家预计100万套的城中村改造或将带动近1亿平方米住宅销售。

三、“白名单”信贷规模增至4万亿元,应进尽进、应贷尽贷、拨付能早尽早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肖远企介绍,10月16日,白名单已审批通过贷款达到2.23万亿元。预计到2024年底,“白名单”项目贷款审批通过金额将翻倍,超过4万亿元。信融君认为,“白名单”扩围及拨付方式优化有助于实现保交楼目标,有效保障所有在建项目获得必要融资支持,有利于房屋建成,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同时纳入“白名单”以后项目管理更规范,融资也更快捷更便利,有助于改善房地产企业的资金状况。

四、财政支持专项债回购存量土地和住房,减轻增值税、土地增值税负担 

此前,财政部曾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关于房地产的三项财政支持,即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专项债用于收购存量房、调整与普宅相关税费。此次会上,财政部部长助理宋其超、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刘国洪、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陶玲就相关政策细节做了说明。

信融君认为,前两项政策都致力于消化存量,促进房地产市场回归供需平衡。以收储存量房为例,支持使用地方专项债用于收储,可以有效补充收储资金来源,解决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资金规模有限、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积极性不高导致收储进度迟缓的问题,进而推进地方收储进展,完成消化存量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筹建的双重目标。而调整普宅标准取消后的增值税、土地增值税相关规定,将有效降低房地产企业和购房人负担,有助于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

总的来看,一系列政策加持下,预期10月房地产市场企稳回升可期。据信融大数据监测:市场确实也有很大改观,10月前2周新房成交呈探底回升之势,30个重点城市前13天新房成交较9月前13天增长27%,一线城市成交较9月同期增长29%,较去年10月前13天增长14%。二手房成交也逐周回升,期望在各路政策、资金的扶持下行业能够尽早走出泥潭,回到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