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局重生 聚力共赢——信融携手AMC化债纾困

一、AMC的逆周期工具和金融救助功能能在化债、纾困赛道上大展拳脚

AMC即资产管理公司,主要从事批量收购、管理、处置不良资产的业务。最早起步于“朱镕基时代”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口处置四大行不良资产。目前已形成“5+2+银行系+外资+民营非持牌”的市场格局:其中“5”指原先四大全国性AMC(中国华融、中国长城、中国东方、中国信达)以及2020年获批第五张全国性AMC牌照的中国银河;“2”指的是根据银监会规定,每省最多可设置2家地方性AMC,计划单列市也可设置1家。

随着本轮房地产行业深度调整,监管部门也鼓励AMC参与化债、纾困房企。比如:早前颁布的金融16条便提出鼓励AMC发挥在不良资产处置、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能力,与地方政府、商业银行、房地产企业等协商化债、纾困模式,推动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过去的一年里,信融在化债、纾困过程中也充分融合AMC与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诸多专业的机构。与他们组团合作,一起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率。

二、市场未企稳,AMC参与化债、纾困也面临诸多卡点

在此前的推文中,信融君不断提醒房地产市场整体尚处寻底阶段,分化是目前市场的主要特征: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区域之间,甚至项目之间都表现差异很大。而AMC参与化债、纾困会受制于自身专业领域、自身资本盈利和资产质量等方面的强约束,故目前AMC目前阶段参与地产项目化债、纾困的意愿较强、但实际落地较少。据信融大数据监测:中国信达2022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房地产风险化解项目125个,投放金额639亿元,保障7.87万套商品房按期交付,带动2819亿元项目复工复产。东方资产截至2023年6月末,累计开展房地产风险化解项目47个,推动保障3.68万套商品房按期交付,协助解决6.69亿元农民工工资和上游材料供应商60.02亿元欠款支付问题,带动货值约1412.91亿元项目复工复产。

目前AMC整体纾困进度较为缓慢,卡点主要在于如何有效甄别项目质量,以合理的成本介入,并通过债务和产权重组进一步挖掘和提升其项目的市场价值,而这正是信融所专长,信融的专业分析可以帮助AMC加强对项目的经营和管理深判。由信融牵头整合的专家团可以助力AMC在本轮行业调整中起到更大的救助作用。

三、化债、纾困赛道广阔空间、大有作为,但需各专业协同发力

聚焦房地产风险化解方面,AMC虽然具备化解房地产风险化解天然属性。但房地产下行周期中,秉持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原则,依旧需要整合多方专业机构审慎对出险项目进行纾困决策,原因在于:

首先,并非所有纾困类项目都是优质的。大部分不良资产源自三、四线,潜在盘活价值较低,纾困这类项目所造成的损失需要AMC自身来承担,AMC需要考虑项目能否顺利退出、退出后能否盈利等现实问题。

其次,纾困项目需要资金支持。当前AMC自身财务杠杆及偿债压力也相对较高。2023年末中国信达、东方资产资产负债率均高于85%,中信金融、长城资产该指标甚至超过95%;而中信金融、长城资产2022年EBITDA对利息覆盖倍数不足1,甚至为负值,资产结构恶化,安全沉余低。

总之,在市场寻底阶段各自项目表现差异大,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AMC回归不良主业、发挥风险化解功能必须整合周边更多的专业机构参与。比如律所、专业的化债纾困机构、专业的市场调研公司等等。优筛区域、遴选优质项目进行纾困,才能实现各方共赢。也唯有此,AMC在化债、纾困赛道才能大有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