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的先行者——美的 龙湖活下来的基因剖析与启示

6月23日,美的置业突然发布一份重磅公告:公司将进行股权重组,将全资持有的房地产开发业务线从上市公司重组至控股股东。此次重组完成后,美的有望实现轻装上阵。对于此次的调整,资本市场也给了正向反馈:美的置业当天股价一度最高暴涨超100%,当日收盘价为6.37港元,涨幅近70%!行业经过三年的供给侧改革,前十、前百基本死伤大半,为什么美的、龙湖这样的民企能活下来,这些企业有什么样的特质、基因,本文将深入剖析。

一、稳健的财务管理是企业安全最大的护城河

提到美的置业,首先想到的就是其稳健的实业基因。而从美的置业发布的2023年年报来看,也确实展现了其强劲的财务管理底色:至2023年末,美的置业净负债率仅为35.8%,同比下降8.1%,为历年以来最低;现金短债比为1.44,“三道红线”保持绿档。

美的置业净负债率情况

同样地看回龙湖,龙湖集团也以其自律的财务管理和低借贷成本著称。截至2023年末,公司有息负债余额为1926亿元,较2022年压降154亿元,其中非抵押债务占比60%,同比下降10pct。债务结构上来看,23年末公司短债占比为13.9%(268亿元),24年内到期债务占比下降至8%(154亿元),公司境内债务占比约为82%。公开债方面,截至2023年末,公司2024年待偿还公开债务约117亿元;2024年公司持续兑付到期债务,截至3月22日,2024年剩余待偿还公开债务余额约60亿元。2025年是偿债高峰,待偿还金额约143亿元,2026年底前无境外到期公开债。

二、高质量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显著增加了抵御风险的能力

龙湖集团不仅在地产开发领域表现突出,还成功拓展商业运营、资产管理、物业管理、智慧营造等业务领域,形成了开发、运营、服务等多航道的业务模式。尤其运营业务及服务业务营收占比近年来快速提升,2023年经营性利润占比提升至60%。分业务来看,1)开发业务:2023年营业收入1559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31%;占总营收比例为86%,同比下降5pct。2)运营业务:2023年营业收入129.4亿元,同比上升9%;占总营收比例为7% ,同比上升2pct。3)服务业务及其他:2023年营业收入119.4亿元,同比上升2%;占总营收比例为7% ,同比上升2pct。

再看回美的置业,此次重组后,上市公司的业务范围包含以下几方面:开发管理服务、物管、商管、睿住智能和建筑科技。这样的业务范围,基本覆盖了房地产的整个生命周期。此次美的控股对重资产进行兜底,美的置业则承接控股股东所持房开资产的全链条开发管理,这种操作是对新常态下房地产业务转型的积极探索,尝试重资产拿地与开发运营分离的房地产经营模式,或许也可以给到诸多陷入困局中的房企一些启迪。

三、坚持深耕战略、业务与团队保持稳定

美的置业此次调整后其经营团队保持不变,仍由现有团队统一开发、运营、销售、服务;通过提升精细化管理能力,实现企业长期健康发展。战略上,目前美的置业的土储中,二线及以上城市占比仅70%,长三角和大湾区占比超过50%。这样的土储结构,美的置业具备穿越周期的底气。调整后,预计在战略布局上会更加聚焦一线和核心二线城市。

同样的,2023年龙湖集团实现全口径合同销售额人民币1735亿元,销售排名位于行业内第9位。结构上来看,龙湖集团核心一二线城市销售金额占比达95%,其中成都、西安、北京、合肥与苏州是龙湖2023年销售贡献前5大城市,合计金额655亿元,占总销售额比例为38%,2022及2023年前15大城市销售占比分别为65%和70%,市场集中度有所提升。

四、亮点发掘:低利率周期下,经营性现金流业务长期价值凸显

仔细分析两家公司有个共同之处:商业经营性收入占比近几年不断提高。众所周知,商管业务能够产生稳定收益,尤其在降息趋势下、不动产商业大宗的运营与管理长期价值会持续凸显。

以龙湖为例,截至2023年末,龙湖已在30余个城市累计获取141座商场;其中累计已开业运营商场88座,在建及待开业商场53座。2023年已开业运营商租金为102.8亿元,同比增长9%。2023年商场营业额为人民币632亿元,全年平均每日客流量263万人次,同店同比实现了近30%的增长。

龙湖集团运营业务及服务业务营收占比快速提升,2023年经营性利润占比快速提升至60%。已成为公司利润的主要来源。高杠杆赛道的摒弃与暴雷会形成明显的资金挤出效应,经营性物业以及其金融衍生品Reits在低利率周期中其长期价值会越来越高。这类经营性物业的大宗交易也是信融基石之所长,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