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茂怎么了

世茂集团作为中国知名的综合性企业集团,其在地产、文化、金融等多个领域均有广泛布局。近期,该集团遭遇了清盘呈请的困境,这一事件不仅对公司本身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牵动了整个金融与地产市场的稳定与发展。本文试图以第三方的身份对世茂地产被申请清盘呈请作详细分析,提醒相关利益方遇到类似开发商被清盘有何利弊,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应对之策。

一、事件索引

4月5日,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向香港特别行政区高等法院提出了对世茂集团的清盘呈请,涉及的财务义务金额约为15.793亿港元。这一事件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因为清盘呈请通常意味着公司可能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甚至可能导致企业破产。

近两年,稍微关心房地产行业的朋友们,大概率都被普及了一个新名词:清盘呈请。清盘是一种停止运营的过程,常见的目的之一是将公司的资产变现,用于偿还债务。通常是公司被债权人,或公司成员等向相关监管部门呈请清盘。

今年以来,除世茂集团外,弘阳地产、碧桂园都被呈请了清盘。再之前,恒大、新力控股、阳光城、花样年、佳源国际、佳兆业、中梁控股、大发、海伦堡、龙光等在港上市的国内房企,均被债权人提出过清盘呈请。其中,旭辉控股、融创、龙光、花样年、祥生控股等,债权人已同意撤回清盘呈请,或相关呈请被法院驳回了。

世茂集团遭遇清盘呈请,和其他房企的反应差不多,也是回应“极力反对”。世茂集团给出的理由是,中国建设银行(亚洲)股份有限公司不能代表该公司境外债权人和其他相关方的共同利益,为保障其相关方利益,所以才极力反对该呈请,并表态:“继续推进境外债务重组以最大化其相关方的价值”。

二、原因探究

世茂集团被申请清盘呈请的事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大的原因还是和其他开发商一样受累于市场大势的剧变。中国房地产市场自2020年以来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疫情冲击、政策调控等,导致市场增长放缓、利润趋薄。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世茂集团也面临了经营压力。

从巅峰到危局,三年净亏696亿元。

世茂集团曾是稳健房企的代表之一,期间也经历过一些起伏,但总体上是不断扩张,从一家区域房企成为全国布局的行业巨头。这几年,尤其2019—2023年,世茂集团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发展路径。

2019年,世茂集团重回房企前十强,合约销售额高达2600亿元。

2020年,尽管有疫情这只黑天鹅,世茂集团却是逆势前进,迎来了高光时刻。

当年年初,接盘了福晟集团地产板块的87个项目,总量超千亿元,被业内称为“世纪大并购”。全年销售额突破3000亿大关,排名也更进一步,在房企百强销售榜单中排名第8位。

2021年,世茂集团也无法再交出与大行情不一样的业绩,尽管全年合约销售额依然达2691亿元。但净利润已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

2021—2023年,世茂集团的营收分别为1078.0亿元、630.4亿元、594.6亿元,分别同比减少20.4%、41.5%和5.7%;但同期分别净亏损270.9亿元、214.9亿元和210.3亿元。

三、对世茂集团的影响

类似这种开发商被提请清盘申请的情况,对自身的影响如下:若清盘诉讼成立,世茂集团可能面临严重的财务困境,这将对其市场形象和信誉造成重大打击,进而影响其业务正常运营、拓展和融资能力。此外,世茂集团的股价在消息公布后出现了大幅下跌,单日跌幅超过18%,这反映出投资者对公司前景的担忧,会使企业短期猝死。

四、对当事债权人的影响

对于提出清盘呈请的债权人,即中国建设银行(亚洲)来说,若胜诉,有可能获得丰厚的赔偿,但同时也需要承担因诉讼产生的各种成本和风险。若败诉,则可能面临声誉损失和客户关系紧张等问题。

对市场尤其是其他债权人的影响

清盘申请可能对整个金融市场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可能引发投资者对类似风险的担忧,导致市场信心下降,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造成广大债权人的挤兑,这个时候抢跑、如何跑就很重要,先人一步往往后果是天壤之别。

五、结论

世茂集团被申请清盘呈请的事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公司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财务状况,优化债务结构,并寻找新的增长点。同时,这也为整个房地产行业敲响了警钟,提示企业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更应注重财务稳健和风险控制。对于监管机构而言,应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预警,及时发现并化解风险,确保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对于广大的债权人而言,应密切关注世茂集团以及类似这种开发商的后续动态,最好是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及时地获取掌握事件的进展。同时,也应关注整个房地产市场的趋势,以及政策层面对行业的影响、做好随时有专业的应对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