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索引:3月20日,金辉控股公告披露:公司尚未支付于“2024年到期、票面利率7.8%票据”的未偿还金额,该笔美元债本金总额3亿美元。至此,很遗憾,被称之为“闽系房企之光”“闽系房企独苗”的金辉控股,也正式官宣暴雷了。本文将对金辉地产的暴雷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及可能的影响。
一、背景介绍
金辉集团成立于1996年,总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是一家以房地产开发为主营业务的大型企业集团。在房地产市场的黄金时期,金辉地产通过积极的扩张策略,迅速成长为行业内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持续收紧,金辉地产的财务状况开始出现危机。
二、暴雷原因分析
1、销售下滑与现金流紧张
市场环境的恶化是金辉集团遭遇困境的直接原因。根据公开数据,金辉集团的销售额从2018年的776亿逐年上升,到2021年达到947亿的高点。然而,进入2022年,销售额突然大幅下降至401.8亿,较上一年下跌57.58%;2023年更是降至255.8亿,几乎是腰斩再腰斩。据信融大数据监测:今年前两个月,其全口径销售额20.6亿元,权益销售额17.1亿元。这种销售额的急剧下降,直接从源头端使金辉失去了造血能力。
其次,金辉集团的土地储备质量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据了解,金辉集团在三线城市及二线城市远郊的土地储备较多,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本身就较为脆弱,加之近年来人口流动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使得这些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需求不足,销售难度加大。这无疑更加剧了金辉的资金压力。
2、债务压力巨大
金辉地产的短期债务规模庞大。信融大数据查询到:截至目前,以金辉集团为发债主体的境内公开债券一共6笔,总金额45.32亿元,其中3笔为ABS,剩余期限至少尚有15年,剩余3笔均为中票,最早到期的一笔也是明年底。
另外,从信融大数据分析看:去年前三季度,金辉集团筹资流入80.85亿元,同比减少1.75亿元,但跟2021年345.6亿元、2020年460.4亿元不可“同日而语”;因偿债等流出161.5亿元,其中偿债支付现金近142亿元。截至去年9月底,金辉集团现金及其等价物79.3亿元,较上年底117.6亿减少38.3亿元;货币资金82.13亿元,较上年底123.46亿元大减超41亿元。同期末,金辉集团短期借款3.3亿元,一年内到期有息债务106亿元,较上年底增加近4.6亿元。此外,其长期借款144.13亿元,应付债券36.75亿元。截至去年9月底,金辉集团有息债务余额290亿元,以施工款为主的应付款116.5亿元。
接下来,金辉还有多笔债务要偿还,比如4月份有工行、农行等十多家银行借款偿还,累计40亿元出头;5月份有建行、交行等7家银行约41亿元的借款偿还。
3、 评级机构的评级下调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和标普相继下调了金辉地产的信用评级,穆迪将其企业家族评级从“B2”下调至“B3”,标普则撤销了金辉地产的“B+”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评级的下调反映了市场对金辉地产偿债能力的担忧,同时也会加剧债权人的挤兑,此时此刻,抢跑以及怎么抢跑,显得尤为重要。
三、后续暴雷影响分析
1、市场信心受损
金辉地产的暴雷事件对市场信心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对于同行业的其他房企。市场开始重新评估房地产企业的风险,尤其是之前被认定为优等生名单的房企如:碧桂园、金辉等出险,让市场对于高杠杆、高债务的企业持更加谨慎的态度。
2、债务重组压力
金辉地产需要面对巨额的到期债务,这迫使公司必须寻求债务重组的可能,以缓解短期的偿债压力。这可能涉及到与债权人的谈判,以及可能的资产出售,相关的债权方需要对照快速自检,在专业团队指导下制定策略,快速响应应对。
3、行业影响
金辉地产的暴雷事件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影响整个房地产行业的企稳,行业的企稳回升是当前各界都迫切希望看到的。尤其是对于那些同样面临财务压力的企业,金辉的案例可能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呼吁政府和监管部门也需要密切关注行业动态,适时出台更坚决的政策,以维护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