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与进的变奏曲,破与立的再平衡,2023年广州政策调控总结及2024年预测

政策持续发力,“释需求”成调控重点

2023年属于调控大年,政策环境已接近2014年最宽松阶段。调控基调从去年“托底维稳”转向“释放需求”发展,救市力度逐步加码,各地保持宽松趋势,“化风险、稳预期、释需求”成本年重点工作。

但实际上,目前房地产基本面走弱,政策敏感度降低,供需两端问题仍在,成交未见反转,行业仍处下行通道。据中原经理人指数显示,目前指数处近五年内的低位水平,仅略高于2020年疫情阶段,一线销售经理对后市信心严重不足,来年市场或继续面临下行压力。


需求端调控趋松,二手楼市表现显著优于新房市场

2023年需求端政策持续松绑,其中涉及优化限购、限售、限贷、限价、提高公积金额度等各个方面。其中,受居民购房预期弱、开发商暴雷担忧等掣肘因素影响,存量房市场复苏效果明显优于新房市场。据显示,重点30城的新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2%,较2019年下降40%,而二手房销售面积同比上升21%,基本持平2019年水平。

广州方面,一二手市场表现同样分化,二手市场呈现稳而不强的弱复苏走势,成交触底后反弹至万宗水平,购房买家观望情绪放缓。而新房市场成交则表现为“虎头蛇尾”,后续需求持续走低。

整体看,目前政策虽在放松中,并且力度持续加码,但楼市基本面仍然在底部疲软,成交难以形成过往周期“V”型反转,市场正处于筑底阶段。

信融君认为,造成楼市下行的中长期因素在于:人口增长放缓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应购房需求的15-59岁年龄段人口下滑,购房主力军不足,房地产市场或难以回到过往高位。

供给端困境超预期,官方开闸放水救市

房地产行业经历疫情叠加去杠杆的政策调整冲击下,2023年出险上市房企高达60多家,新开工项目数据同比下降23.2%,民企继续躺平,拿地动力不足。信融监测显示,广州三次集中供地中,仅4家民企有所斩获,其余基本以国企占绝对主导,与2021年形成绝对反差。

由此,官方对供给端的态度、力度、规模不断加大,从“保交楼、不保房企”转向“既保交楼、更保房企”。调控从“三条红线——三支箭——三个不低于”过渡。从重点照顾头部房企到要求“一视同仁”。

由此,官方对供给端的态度、力度、规模不断加大,从“保交楼、不保房企”转向“既保交楼、更保房企”。调控从“三条红线——三支箭——三个不低于”过渡。从重点照顾头部房企到要求“一视同仁”。


解除土拍“限地价”,放出“城央靓地”烘托楼市

全经历了5年的“限地价”后,各热点城市地价“表面上”保持稳定,但客户对未来失去预期。同时,土拍市场遇冷,地方政府卖地收入暴降,造成城市公共服务、基建出现停摆等危机。

据土拍数据显示,1—10月,广州土地出让金为951.5亿元,同比下降7.6%,成交总建面555.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22.8%。流拍、终止出让土地数量亦同比大增超6成。

因此,广州率先成为首个落地执行土拍“价高者得”的一线城市,顺势推出黄埔图书馆地块、世界大观二期地块、海珠琶洲西区地块等城央优质地块为政策铺路,表明广州要从土地市场入手,烘托高涨的情绪,恢复后市看涨信心,后续拍地有望出现片区“地王”的消息。

信融君认为,在房地产行业筑底的阶段,信心比黄金更重要。价高者得可促进市场预期的边际改善,未来核心地段楼价亦将产生热传导而大幅上调。对于投资客户资产配置可更加聚焦优质物业,跟着“地王”走。


政策展望:楼市调控仍有放松空间,需求端亟待强有力政策灌溉

鉴于广州房地产市场短期市场仍有下行压力,居民购房预期较弱,因而楼市政策依然具备优化空间。具体比如:

1、首套首付调整至2成。广州目前执行的公积金贷款2成首付实际局限性较大,购房范围框定在市区老破小、郊区等低价房源,对居民购房促动不足,效果甚微。

而若能执行商业贷款首付下调,将降低买家入市门槛,减少因购买力不足而放弃入市的因素。

2、南沙限购松绑。截至11月,南沙库存面积已高达175.2万㎡,去化周期升值26.4个月的新高。

加上920新政番禺不限购后,更是对南沙市场产生一定“副作用”,人口流入增速减缓。为确保发挥南沙“城市副中心”“大湾区几何中心”的作用,建议适度放宽南沙购房门槛。

3、进一步降低房贷利率。11月份,广州首套、二套房贷利率分别为4.1%、4.5%,远超百城平均贷款利率(3.87%、4.43%),还款压力大。而贷款利率下调将能够进一步稳地产、激活市场购房需求、降低居民购房的付息压力,符合官方预期和基调。


信融君认为,在本轮调控潮中,广州整体表现可谓“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作为一线城市放开限购的“先行者”,广州通过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帮助楼市迅速筑底、企稳,提振居民购房信心,从而带动房地产行业稳步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