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道红线”到三个“不低于”,房企融资拐点来临?

金融放大招,监管层拟列50家房企白名单

上周五金融监管部门召开大会,会议中有两方面值得重点关注,一方面是金融监管部门正在起草50家房企白名单,另一方面强制提出“三个不低于”。

进入这份白名单的房企将会获得包括信贷、债权和股权融资等多方面支持。传闻白名单覆盖了大部分头部和腰部企业,不乏一些已出险房企。

会议强调各金融机构要“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对正常经营的房企 “不惜贷、抽贷、断贷”,并下达了“三个不低于”的KPI要求:

1、各家银行的房地产贷款增速不低于银行行业平均房地产贷款增速;

2、对非国有房企对公贷款增速不低于本行房地产贷款增速;

3、对非国有房企个人按揭增速不低于本行按揭增速。

虽然去年11月,官方陆续出台了支持房企融资的“三支箭”政策和“金融16条”,但实际落实效果显而易见。

本次金融救市,可以看出官方在多方面权衡着解决房企融资问题。如果白名单制定完成,并有效落地,房企融资能力恢复,爆雷风波将在一定程度上被遏制,将是这轮房地产趋稳的拐点性事件。

平地一声雷,周一股市开盘,地产板块再度全线飘红。


为什么现在大派融资“通行令”?


信融君猜测原因之一,现在房企资金链脆弱,一点传闻就会引起风声鹤唳,比如此前的万科舆情事件。

再者,10月份房地产宏观数据依然偏弱,行业继续“躺平”。

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承压,从今年以来持续呈现降幅扩大的态势。今年前10个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为9.6万亿元,同比下降9.3%。同期,房屋新开工面积为7.9亿平方米,同比下降23.2%,在低基数效应下同比降幅较上月收窄0.2个百分点,表明行业新开工动力仍然不足。

销售端方面,今年前10个月房屋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为9.3亿平方米和9.7万亿元,同比降幅分别为7.8%和4.9%,同比降幅均较上月扩大0.3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继续下行,前10月为10.7万亿元,同比下降13.8%,降幅创年内新高。

诚然,8-9月密集出台的强力“救市”政策短期内对房地产市场情绪产生了积极的带动,9月单月全国房屋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降幅稍有收窄,不过10月份这一指标同比降幅再度扩大至20.3%,环比降幅达28.4%。

显然这一轮“救市”政策效果已经边际减弱,释放的购买需求已消化了一轮,目前“能买”的大都是持币观望的“不想买”客户。

现时房企销售整体放缓,资金回笼遇阻,只能打通供应端渠道,改善房企融资环境,缓解房企流动性压力,保证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



市场持续磨底,一二线城市尚有政策调节空间


回顾这三年,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已经经历了五轮探底,今年8月底开始,本轮“救市”开启,认房不认贷、降首付、降利率、取消限购限售等政策开始在各城市落地。

目前三四线城市的政策已经非常宽松,个别城市甚至开始鼓励和补贴购房。

一二线城市政策工具箱也逐步打开,包括杭州、南京、苏州、成都、青岛等在内的二线及新一线城市陆续取消限购政策,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在特定区域调整了限购政策。

不过市场底“反弹”持续性不足,最新发布的70城房价数据显示,楼市再度降温。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再度转降0.3%,二手住宅环比由上月上涨0.2%转为下降0.8%。

信融君预计11-12月,房地产仍为买方市场,房价还会继续保持10月的低位徘徊走势。

一方面开发商冲刺全年业绩,会有特价房源放出,而且个别新盘进入降价通道,比如内卷严重的荔湾芳村保利新盘放出3字头的吹风价,叠加近期广州出台的公积金贷款“认房不认贷”政策,预计将会冲击市区板块价格。

另一方面目前二手房挂牌量激增,客户可挑选的房源多,年末议价空间较大。

如若市场持续疲弱,预计后续仍将有政策“组合拳”陆续落地。在政策工具箱中,三四线城市政策基本用尽,一二线城市的政策出台依然较为克制,还有优化限购、限价、降低首付比例、下调房贷利率的空间。



全面取消“限地价”,对资产配置有何启示?


当前楼市供需格局发生了改变,刚需观望情绪短期难以扭转,改善需求成为市场的重要支撑,叠加二次房改,预计明年开局,改善性住房需求在政策端将会进一步精准发力。

这从近期深圳、广州两个一线城市的动作中也可窥见一斑。

深圳下调二套房首付,从11月23日起,二套房首付由原来的普通住房70%、非普通住房80%统一调整为40%。同时,优化普通住房标准,取消了总价750万元的豪宅线。

这两条重磅大招直击深圳改善群体,降低二套房首付利好改善需求的释放,同时调整豪宅线,可大大降低了改善群体的购房成本。

按此前政策,深圳一套750万的房子,增值税、个税和契税加起来要70万(此前规定深圳价格超过750万的住宅,不论面积大小,未满五年非唯一需要征收5.6%的豪宅税),新政后税费可减免40万。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1-2年广州市区宅地开发将跑出“加速度”,价格重归市场化定价模式,有利于引导改善性住房需求向限购区流入,拉升整体成交预期。

此外,中心城区新房供应的显著增加,加之广州容积率新规正式官宣,也将有利于倒逼开发商产品更新迭代。对于改善需求客户而言,2024年将会是一个较为有利的机遇期。